2005-12-21

勤儉持家 永續生活

(全球化元年 院士系列) 【2000/12/29 聯合報】
本文作者周昌弘先生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山大學學術副校長
再隔幾天,人類就要邁進二十一世紀,台灣如何面對二十一世紀的挑戰,台灣是否具備更強的競爭力足以立足國際,這是一個高難度及嚴肅的課題。大家都說二十一世紀是一個資訊的時代,也是一個生物產業的時代。因此,台灣要在這兩個主軸產業立足,必須擁有此產業的競爭力。緣此,我要從下面幾個觀點來解析。
一、 發揚台灣人民勤儉、樸素及忍耐的精神
台灣先民來自大陸及本地的原住民,經三、四百年的融合,成為今天的台灣人。在三百多年前鄭成功舉兵打敗荷蘭人,漢民族從大陸移民過來,鄭氏的家將及士兵在「寓兵於農」的政策下,其子弟兵落地生根,與當地的原住民平埔族人通婚而繁衍後代。從遺傳學的觀點,這是很好的。這種遺傳因子使後代子孫能適應不良的環境。就清朝統治及日本人佔據台灣期間,從大陸移民來台者亦鮮有帶妻小來台者,故「有唐山祖,無唐山媽」之說。乃至一九四九年國民政府撤退來台,才有百萬大陸華夏人民再度移民來台。百年來,台灣已成為種族大熔爐,融合了全中國及各地原住民的血統。從生物多樣性的觀點言,這是一個多樣的基因遺傳種族。因此,現今台灣人在遺傳上是擁有大陸及海洋島嶼的特質,換言之,台灣人具備「勤勞、簡樸、忍耐及逆來順受」的特質,所以台灣人民在百年來,甚至五十年不知經過多少災難都能度過,而造就了今日台灣的發展及經濟的突飛猛進,這全是靠兩千三百萬人民努力耕耘的成果,絕不是所謂「奇蹟」可達成的。可惜,近年來我看人民的素質慢慢的往下沉淪中,失去了原有台灣人「勤儉、克苦耐勞」的精神。許多年輕人只想迅速成為暴發戶或盡情享受,不像老一輩人那樣克勤克儉。近年來的政府也不像過去一樣累積財富,而是走「赤字經濟」的方向。國庫收支至今赤字超過兩兆元新台幣,叫人捏一把冷汗。從生態學的觀點,能量之收支是必須維持平衡的,但我們赤字新台幣兩兆元,怎能使我們經濟發達?大家應該共體時艱,各級政府及國會民意代表更須以台灣「勤儉持家」的精神來度過難關。否則我們只會更糟!面對二十一世紀的挑戰,台灣人民必須重拾過去優秀的民族素養「勤勞、簡樸、忍耐」的美德,同心協力迎接新時代。也建議陳總統要以此為精神標竿來勉勵新政府的所有同仁及全國百姓努力以赴。這是我們提升國際競爭力之首要工作。
二、發展知識經濟
所謂「知識經濟」是透過科學及教育的過程來提升人民知識的水準,以創意的知識帶動經濟的發展。要發展知識經濟,就必須全方位及多元化的發展,首先必須重視的是「教育」及「科技研究」。台灣人除在本質上純樸、善良、克勤克儉外,近三十年來的發展更是建構在成功的教育上。我要提出的是未來二十一世紀的教育是一個全方位的教育,在各地都可以學到知識的教育時代。然而,人民素質的提升並非只靠學校的教育,還是要靠老師們以身作則、媒體的教育、民意代表們不能做錯誤的示範、官員們做好的榜樣等等。從家庭、社區到學校,從城市到鄉村,從平原到高山,到處都是教育的場所,時時都有學習的機會。因此,我們政府要廣為推廣「知識經濟」的教育,讓民眾知道「創意」會帶來財富,「創新」會帶來改革。知識經濟的落實必須普遍於各行各業且著重在大眾傳媒的宣導,媒體上不要老是以「八卦」「緋聞」來做「政治鬥爭」,而讓人民認知錯亂,更讓人民漸漸失去往上提升的信心。
要建立知識經濟之良好基礎,教育及科研的投資是不能短缺的,未來更要靠科技來帶動知識經濟發展。今年,本人奉本校校長之命隨十三位國立大學校長拜見行政院張院長,陳述國立大學教育經費的短絀,閣揆語重心長的說:「力不從心」,明年各國立大學是很難度過的一年,但是後年絕不可再以「力不從心」來搪塞。請求立委們要特別體認未來是一個知識經濟的時代。立委們對政府預算之編列是應該嚴謹的,若浮濫的編列應該砍,不當的編列也應該刪,但教育及科研的投資是「今天砍了,明天就後悔」。敬請立委諸公們慎思熟慮,徹底瞭解我國未來應發展的方向,同舟共濟,千萬不要以朝野政治利益或意識形態的差異而做不合理的刪砍,這將會阻礙知識經濟的發展。
三、從永續發展的觀點
永續發展的意義是「本世代人民的需求與發展不能傷害到下世代人民的需求與發展」。吾人知道地球上的資源是有極限的,環境也有一定的載荷量(carrying capacity),超過此極限,此系統便要崩潰。就如同生態系一樣,能量的收支必須是平衡的,我們這代將地球的資源用盡,環境弄壞,下代子孫怎能存活?所以永續發展的概念是要嚴守「世代公平正義」的原則。我們的發展應該是朝「永續的方向」,也就是說我們不能過度的使用資源,甚至為所欲為的浪費資源,把垃圾或核廢料丟給下一代去承受是不道德也是不應該的,更不能有「己所不欲,施於人」的霸道行為。再者,西方哲人有言:「浪費廢棄物即是一種浪費(To waste the waste is waste)」,意即天下的物質沒有一項是可以浪費的,即使是廢棄物(waste)也是可以回收成為資源,此觀念才是永續的真義。
未來九年一貫教育的最重要內涵應是將「永續發展」的正確概念落實在中小學教育上。從小培養學生們具備「勤簡、樸實」的觀念,杜絕奢侈、浪費。這個觀念不是口頭說說,而是要全國上行下效徹底來做,實行「永續生活運動」。
 1.永續的能源開發及研究
鼓勵科學家從事開發新能源及具高能源效率的研究。為配合此研究,耗能源的產業政策要重新檢討。新能源開發一定要找不能傷害環境品質的能源,且要找出節約能源的方法,使現有能源發揮高效能及低污染。
2.推動生物多樣性的保育教育及研究
「生物多樣性」也是在一九九二年全球地球高峰會議中通過的最重要議題,且是二十一世紀議程中最重要之一者。近年來國內已如火如荼的呼籲及推動中。就台灣物種的多樣性言,台灣在維管束植物上就有四千多種,比大我們八倍的美國密蘇里州還多,在全球以面積比例上言,我們生物多樣性是非常豐富的。昔日葡萄牙人路過台灣時說:「Formosa」意指「美麗之島」,也是因她有豐富的植物、動物及美麗的自然景觀。可惜,近五十年來的不當開發已使生物種數逐漸消失且生態環境遭嚴重的破壞。生物多樣性提供人類在食衣住行育樂方面直接的價值及貢獻,然而,我國生物多樣性的教育及研究都相當貧乏,比不上哥斯大黎加,更不能與美、日、歐洲及先進的國家相比。況且,生物技術是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產業,但如果我們沒有很好的生物多樣性的基礎研究,那麼基因工程、轉殖植物、轉殖動物及基因改良品種(GMO)等生物產業便無法有效的發展。要有強大的國際競爭力,唯有努力做好本土生物多樣性的研究,使生物產業的基因、物種都能發揮。如此,我們在國際舞台上才有立足點與競爭優勢。若一味的將國外的基因或改良品種引入,不但不具競爭力,且易造成入侵生物對本地生物的衝擊,甚至影響本地生態系至鉅。因此,呼籲國科會、農委會、中研院及各大學院校要重視生物多樣性的研究,更建議教育部對大學成立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或生態研究所案積極支持,並提升中小學在生物多樣性之教育工作。
展望二十一世紀的來臨,台灣如何立足於國際舞台且具競爭力,首先我們要使住在此地的人民認同這塊土地,愛護這塊土地,保有我們自己的文化,並自尊及自重,不要媚外,「不要西瓜隈大邊」。以我們傳統的美德,加上教育及科技水準的提升,以培養知識經濟所需的素養,進而建構一個可以永續的社會。台灣民主化的永續是大陸十三億人民的嚮往,是亞洲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都可學習的榜樣。建立一個「永續台灣」不但是我們的願景,更是我們的期待。祈望二十一世紀來臨,全民及政府都能朝此方向努力,不再浪費精力與資源於無意義的政爭。海峽兩岸人民「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若依生物多樣性的觀念兩岸人民及政府領導人均應彼此互相尊重、包容。台灣人也罷!中國人也罷!怎能在二十一世紀中失去競爭力。

No comments: